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8155|回复: 1

[今日爆料] 北流百岁补锅匠林文良:历经风雨 “补”就幸福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中山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梁敏华 通讯员 王祥丽)近日,在村干部的引荐下,记者前往北流市石窝镇上珍村双树田组,探访了百岁老人林文良。老人虽因年迈腿脚不便,面色却红润,精神矍铄。

“我经历了旧社会的艰辛,也曾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如今得以享受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内心深感欣慰。”林文良老人抚今追昔,眼角眉梢洋溢着喜悦之情,那股充沛的精神气韵,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谈笑风生的老人已年逾百岁。

0cd42183aab2d680fe0d668360aa966d.png
侄孙(左)和堂侄孙(右)在与林文良老人聊天。

年少吃苦肯干

铸就强健体魄

林文良生于1925年,少年时期生活困苦。为了贴补家用,年幼的他便开始给人放牛。“放牛的日子虽苦却也有乐,几个放牛娃排成队,大家都骑在牛背上,屁股下垫着芭蕉叶,六七头牛齐刷刷撅着屁股向村外行进,那场面煞是有趣。”老人回忆起儿时的放牛生活,兴致盎然。放牛间隙,他还不忘帮家里砍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尽管生活艰辛,但他始终保持乐观。

新中国成立后,林文**分得了田地,他每日早出晚归,辛勤耕作。1958年,他主动请缨,参与北流市龙门水库及分水水库的建设。凭借年轻力壮,他主动承担了挑土的重任,单担挑土通常超过60公斤。林文良回忆道,当时没有大型车辆和挖掘机,全靠人力挖掘,每天需挑运上百担泥土。尽管劳累艰辛,但在责任感和激情驱使下,他和大多数建设者如同注入了无穷动力,完成任务后仍不愿离去。

当被问及为何主动参与修建水库,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重返当年的建设现场,他笑着说:“那时我年轻力壮,想着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我就去了。”正是早年体力劳动的淬炼,为他打下了硬朗的身板。

怀揣技艺走四方

烟火人生四十载

1965年,水库修建完工后,林文良回村向补锅匠学艺,还与4个伙伴组建补锅队和阉鸡队,外出营生。

林文良挑着炉子、风箱,开始了走村串巷的生涯。到了村头树荫或晒坪,刚支起摊子,村里女人就端着破损锅具赶来。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到八十年代,补锅匠可是村民生活的依靠,那叮叮当当的敲打成了村民围观称奇的绝活。林文良和伙伴们接过村民拿来的铁锅、锑煲一瞅一敲,就能断定锅里或煲底是裂缝还是小洞。

补锅时,先铲掉炭灰油渍,找出洞眼裂缝,砂纸打磨后,用风箱鼓吹烧熔碎铁。钳子夹住耐火泥小勺,舀起弹子球大小的铁水按在破损处,青烟腾起,铁锅轻吟。林文良左手持铁砧垫锅底,右手抡小锤,将滚烫的铁水打进裂缝,最后砂纸打磨,裂痕消失,只留补丁边缘淡淡的痕迹。

从1965年到2005年,林文良和伙伴们一直在梧州以补锅、阉鸡为生。他们每天挑着工具,穿行于乡间巷里,吃住在庙宇或工棚里,为村民补锅、阉鸡,那些被林文良修补好的铁锅重新在灶头中支起,烹煮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分享一家围席而坐的温暖。

然而,随着科技发展,高压锅、电饭煲普及,铁锅逐渐淡出市场,林文良和伙伴便回到家乡,结束了补锅生涯。

侄孙承欢膝下

尽享岁月温情

林文良一生未婚,大哥将儿子过继予他。林文良待侄子如己出,尽己所能照顾他;侄子成家立业后,林文良仍省吃俭用,帮助抚养孙辈。几十年如一日的关爱与付出,换来了侄、孙的反哺之情。

2005年,林文良回到老家后,与侄子一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这位一生勤劳的老人,让侄子买回几头牛给他放养,既可打发晚年时光,又能补贴家用。

去年,侄子因病去世,孙辈们主动接过照料林文良的重任。孩子们外出打工时,年近七旬的侄媳则肩负起老人一日三餐的照料任务;孙辈们一有空便回来看望爷爷,并带回衣物吃食。

得益于侄子一家的细心照料,无儿无女的林文良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他常对人说侄子不比儿子差。

“能活到这把年纪,靠的是吃苦耐劳、心宽知足。”林文良老人感慨地说,“现在政策好了,国家对我们老年人也很关心,每个月都有补贴。侄子一家又对我这么好,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发表于 2025-9-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百岁匠人林文良,一锤一铆补岁月。风雨沧桑手中过,锅漏能修,幸福不漏。笑看人间烟火暖,匠心织就夕阳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