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林声远)近日,记者走访玉林城区多家汽修店发现,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传统汽修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家经营多年的汽修店老板坦言,业务量明显下滑,而转型又面临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多重门槛。这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行业洗牌,正考验着每一位汽修从业者。
传统汽修店逐步走进新能源汽修领域。 在玉林城区一环北路通泰汽修店车间里,陈付钰作为店里的汽修骨干,从业已有11年。在汽修车间里,见证了汽车行业从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变迁,也见证了汽修行业从繁荣到面临转型的阵痛。 “这套工具跟了我11年。”陈付钰拿起一套变速箱专用工具说,“以前这时候,店里至少有3台车等着修变速箱。现在一天能遇到一台就不错了。” 街头日渐增多的绿色牌照车辆,正在悄然改变着玉城的汽修生态。陈付钰坦言,店里的传统核心业务——发动机维修、变速箱保养等需求明显下滑。更让他忧心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维修门槛远比传统燃油车要高。“光是学习高压电操作就需要专门培训,更别说那些动辄上万元的专用设备了。” 在城区民主北路恒久发汽修店内,店主陈亮打开一个醒目的橙色工具箱,里面整齐摆放着绝缘手套、绝缘鞋和专用绝缘工具。“这些都是修新能源车必备的,光这套基础防护装备就花了近万元。”他说道。 这样的场景正在玉林各大汽修店陆续上演。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传统汽修店不得不开始添置以往从未见过的专用设备。除了基础绝缘工具外,电池模组均衡仪、高压互锁检测仪、绝缘工具车等,都成为进军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入场券”。 “现在能做的还比较有限。”陈亮道出了行业的普遍现状,“主要是更换空调压缩机、PTC加热器、电子水泵这些附件。”据了解,目前玉林城区大多数转型中的传统汽修店,都停留在这些基础零部件的更换和小故障维修上。 投入与产出的矛盾,成为这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汽修店转型中,新能源汽修专用工具价格昂贵,但使用频率不高,让许多店家在投入时犹豫不决。一些基础维修设备,投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这对中小型汽修店是不小的负担。 当前,店家们并没有大幅转型,而是小心试探市场,一步步添置新能源汽修设备和招聘技术工人。从基础防护装备开始,到小型专用工具,再到大型检测设备,传统汽修店正在用自己的节奏,小心翼翼地拥抱行业变革。在传统业务与新兴需求之间,整个行业都在寻找着平衡点,稳妥有序地向新能源汽修市场“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