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黄雅维)在博白县,总有一些味道,不登大雅之堂,却深深植根于市井街巷;不追求精致摆盘,却能以其质朴的风味,牢牢抓住本地人的胃与心,更让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魂牵梦萦。这便是博白独具特色的小吃——鸡窝籺与落水包。如今,这些承载着浓厚乡土记忆的美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出博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
鸡窝籺:其貌不扬,滋味悠长的“白色精灵” 初闻“鸡窝籺”之名,外地人或许会感到费解。据说是因其蒸熟后中心凹陷呈“鸡窝”状而得名。而关于这道美食的发音,也得入乡随俗先学一下,叫“鸡窝籺”,不一定能找到,但如果你说“鸡窝诶”那一定会有人给你指路。
可甜可咸的鸡窝籺。
博白县城朝阳东路附近,一鸡窝籺摊点的老伯告诉记者,他售卖鸡窝籺已经有20多年了。“早上8点多出摊,卖到下午4点多收摊。”老伯介绍,鸡窝籺的制作工艺讲究而纯粹。选用优质大米,经过浸泡、磨浆、发酵、蒸制等多道工序,最终成就其Q弹爽滑、米香浓郁的口感。在“咸甜党”的争斗中,鸡窝籺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争论,棕色的鸡窝籺是红糖味的,“甜党”们最爱,而白色的鸡窝籺则是“咸党”们的胜利。老伯会在上面浇上蒜香油,再浇上熬制的酱汁,入嘴先是感受到酱汁的咸香,随后是籺本身柔韧嫩滑的质感与清甜的米香在口中交融,简单却令人回味无穷。
▲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蒜蓉、辣椒等蘸料。
1元一个的鸡窝籺很是受欢迎。“平时每天卖200多个,多的时候400多个。”老伯告诉记者,到了春节时一天能卖千余个。“我们博白人从小吃到大,早餐来一碗,下午饿了也来一碗,它不腻,又顶饱。”一位正在享用鸡窝籺的女士笑着告诉记者。 对于当地人而言,鸡窝籺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温暖的饮食习惯。 落水包:团团圆圆,暖心暖胃的“水中珍珠” 如果说鸡窝籺是博白小吃的“清新派”,那么落水包则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尤其是在冬至等传统节日,它更是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新鲜的落水包要现包现煮。
“为什么叫落水包?”在一家小店里,两位大婶手不停活地说:“因为要‘落水’煮啊!”这朴素的命名方式,道出了食物最本质的烹饪方式。只见大婶将包好的落水包轻轻滑入翻滚的高汤中,待它们浮起,变得晶莹剔透,便可捞起。
水开后便可“落水”煮。
这种带馅的米制品,外皮由糯米和粘米按特定比例混合而成,反复揉搓,使其格外柔韧有嚼劲。内馅则极为丰富,通常包含猪肉、鱼肉、虾米、豆腐、韭菜、花生等,混合炒制,香气扑鼻,可水煮、可清蒸, 还可香煎,但不管用哪种烹煮方式,咬开软糯的外皮,包内鲜美的馅便会瞬间涌出,复合的香气在口中绽放。 煮熟的落水包犹如水中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捞出后表皮光滑透亮,隐约可见内里丰富的馅料。咬上一口,先是感受到外皮的糯滑弹牙,紧接着,咸鲜浓郁、层次分明的馅料瞬间充盈口腔,各种食材的香味在舌尖碰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无论是带汤食用,还是香煎蘸料,都风味绝佳。 在博白,这些美食不只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据说到了冬至这天,无论多忙,当地人都会抽空制作鸡窝籺和落水包。“小时候,每到冬至,全家人都围在一起包落水包、蒸鸡窝籺。”带着孩子来买落水包的女士回忆道:“那种全家人一起忙碌的温暖,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而对于在外打拼的博白人来说,这些味道更是乡愁的解药。在广东工作的赵先生专门驱车数百公里回乡,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为了那一口正宗的落水包。“那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味道。”赵先生说,在异乡的冬至,他总会想起母亲做的落水包。 传统与创新并举,地方美食迎来新发展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对地方特色美食探索热情的日益高涨,鸡窝籺和落水包这些曾经“藏在深闺”的小吃,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许多本地商家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尝试进行微创新。例如,在鸡窝籺的酱料上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麻辣、蒜香等新口味;一些餐厅则将落水包进行精致化包装,使其更适合作为礼品或进入更高级的餐饮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商和物流网络,真空包装的落水包、预拌的鸡窝籺粉等产品已经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让在外打拼的博白人能随时随地品尝到家乡味,也让外地食客有机会一饱口福。 美食,是地方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如今,博白的鸡窝籺与落水包,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质朴的风味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正从街头小吃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份温暖而坚实的乡愁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