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997|回复: 1

[思辩铜州] 北流侬论涉企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及其治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北海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而法治则是这片土壤最坚实的基石。涉企执法工作,本应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利剑,但若被腐败侵蚀,则会从“护航者”异化为“绊脚石”,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扼杀企业活力。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涉企执法腐败,如同潜藏在肌体中的“微腐败”,虽看似不起眼,但其危害不容小觑,必须坚决纠治。

一、涉企执法腐败的“几副面孔”这类腐败行为往往隐藏在正常的执法程序背后,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孔”:1. “选择性”执法,看人下菜碟。 对关系近、有“表示”的企业网开一面,甚至对其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懂事”、无“背景”的企业则小题大做、严格苛查,甚至无故刁难。这种执法不公,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 “钓鱼式”执法,预设罚款指标。 将执法异化为“执罚”,事前设定罚没款任务,驱使执法人员“为罚款而执法”。有的甚至采用诱导、欺骗等手段,引诱企业“违法”,再处以罚款,将执法权力彻底沦为创收工具。3. “人情式”执法,权力寻租空间大。 在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内,利用“可高可低”的弹性空间做文章。企业通过找关系、送好处,换取从轻或免于处罚。这导致了“老实人吃亏、钻营者得利”的逆向淘汰,扭曲了法治精神。4. “摊派式”执法,变相增加企业负担。 以培训、赞助、购买指定产品或服务等名义,向企业转嫁费用、强行摊派。这种行为披着“合法”外衣,实质是权力的变相勒索,加重了企业的非经营成本。5. “拖延式”执法,效率背后藏猫腻。 对正常的审批、许可、检验检测等事项,故意拖延办理,等待企业“表示”。用效率换利益,不仅耽误企业商机,更助长了“不花钱不办事、花了钱乱办事”的歪风邪气。

二、“微腐败”何以酿成“大祸害”涉企执法领域的腐败,直接伤害的是企业的切身利益,但其破坏力会传导至整个经济社会层面。1. 直接扼杀企业活力: 增加了企业的制度**易成本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而言,一次不公正的执法可能就意味着灭顶之灾,严重挫伤投资和发展的信心。2. 扭曲市场资源配置: 导致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失灵,“关系”和“贿赂”成为竞争要素,使得资源流向低效率而非高效率企业,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3. 侵蚀法治根基: 执法者违法,是对法治最致命的伤害。它让法律失去尊严,让企业对规则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从而动摇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法治基础。4. 污染政治生态: 这类腐败常发生在基层,与群众和企业的联系最直接,其恶劣影响会不断扩散,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三、铲除腐败土壤,需综合施治治理涉企执法腐败,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持续发力。1. 锁紧“制度笼子”,规范自由裁量权。 细化执法标准和流程,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推行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暗箱操作”。2. 畅通“监督渠道”,引入社会力量。 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充分利用营商环境监督员、企业座谈会等渠道,倾听企业心声。发挥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形成强大震慑。3. 挥舞“问责利剑”,强化事后惩处。 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涉企执法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倒查相关领导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4. 树立“服务意识”,推动理念转变。 引导执法人员深刻认识到,执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合规健康发展,而不是简单惩罚。推动从“管理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清除涉企执法工作中的腐败现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下大力气肃清这些阻碍发展的“蝇贪蚁腐”,才能真正让执法权回归其维护公平正义的本位,让每一位市场主体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安心经营、蓬勃发展。唯有如此,高质量发展的土壤才会更加肥沃,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更加强劲。
发表于 2025-9-2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
执法利剑若生锈,会绊倒奔跑的企业。必须阳光消毒,给市场一片清朗天地,让法治基石更坚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