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25日电 (匡晓艳 温海泉 黄琳琳 彭伟成 窦博文)近年来,广西北流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千村万屯‘燕’归来”行动为重要抓手,推动在外玉商携资金技术“归巢”、玉工带技能经验“返乡”。如今,这里的玉商回归产业集聚区、小微产业园成为发展引擎,昔日沉寂的乡村,正焕发出“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蓬勃生机,走出了一条具有北流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回家”念头变现实 就业服务站精准“牵红线”
在北流市扬天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声此起彼伏,生产经理凌秀媚正忙着巡查生产线。她表示:“没想到民乐镇就业服务站主动找上门,根据我的技能推荐岗位,让我在家乡找到了工作。”
跟着凌秀媚回来的还有十几名玉工,如今大家都在家乡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能兼顾家庭,真正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双赢”。
同样感受到“家门口就业”便利的,还有玉林佳都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的林官贞。“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到老人小孩,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她对当下生活十分满足。
为了让更多在外玉工“归巢”,北流市构建起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在全市设立345个基层就业服务站。通过“线上精准匹配+线下专场招聘”的模式,实时对接在外玉工的就业需求与本土企业的用工缺口。截至2025年8月,全市累计宣传动员近2.3万名玉工回归,不仅让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心愿,更为本土产业发展充实了劳动力“蓄水池”,实现“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共赢。
玉商回归带动能 激活乡村产业“强引擎”
千村万屯“燕”归来,成千上万在外玉工“归巢”后如何“留得住”,不仅要靠情感纽带,还要有事业牵引。可以带回更多项目的“玉商”显得尤为重要。在广西桂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董事长曾鸿基正忙着查看设备安装进度。“从土地报批到环评、报关,政府专班全程跟进服务,我们只管安心建设。”曾鸿基介绍,项目年底投产后,主要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年产值可达60亿元,年纳税3亿元,还能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
随着更多“玉商”的回归,北流的特色产业也迎来“集群式回归”。炉渣行业产业链就是典型代表,目前已有22个炉渣行业企业家回归签约投资项目,总投资约27.5亿元,涵盖炉渣处理厂、铜砂回收提炼、贵金属精炼提纯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目前,北流市共引进玉商回归项目147个,总投资196.18亿元,已有113个项目落地开工、84个项目投产运营,这些项目覆盖轻工制造、农产品加工、再生资源、电子科技等领域,为北流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闲置地“长”出产业园 乡村振兴有“路径”
“玉商”回归带来的产业要落地见效,要素保障必须跟得上,项目用地更是重中之重。在塘岸镇,一场“点石成金”的变革正在上演。当地以“千村万屯‘燕’归来”行动为契机,以盘活闲置用地为突破口,通过“拉网式”排查,锁定了圩镇核心区一处8.5亩的旧灯饰厂闲置地块,于2024年5月建成塘岸村玉商回归小微产业园。
如今,走进产业园,广西汇达服装、北流宏扬电子两家企业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据了解,这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产业园,年产值预计可达1.1亿元,年创税超200万元。“现在产业园2到5楼全部满租,每年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0万元,还能带动1000人以上就业。村民不仅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拿工资,一举两得。”塘岸镇塘岸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振龙算了一笔“共富账”。
塘岸镇的蜕变,正是北流市盘活闲置资源、服务玉商玉工回归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流市创新探索多元盘活路径,首创“土整归村”模式,将土地综合整治后归村集体统筹开发;深化农地入市改革,打破土地使用限制,让农村土地释放更大价值;同时推出“企业投资+村委服务”“衔接资金+集体入股”等合作方式,降低企业落地成本,保障村集体和村民收益。
截至目前,北流市已累计摸排出闲置厂房16.40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14万亩,有效盘活处置闲置低效用地3730亩,建成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30多家,预计全部投产后可新增产值25亿元,带动就业超3万人。为了让回归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北流市还全力推进“镇村联动”小微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建成小微产业园52个,入园项目220个,总投资额53.73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5979人,曾经的闲置地块变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车间”。
如今,“千村万屯‘燕’归来”行动已成为北流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下一步如何让这些动能更足更有劲?北流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美春表示,下一步,北流继续提档升级实施“千村万屯‘燕’归来”行动,把乡村振兴作为玉商玉工回归的广阔舞台,通过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把玉“燕”的资金、技术、项目、产业牢牢吸引回来;市镇村屯四级联动,全力培育“产业苗圃”,让小微产业园、小微商铺铺天盖地冒出来,以产业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