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在国庆假期 一个名为“又见炊烟”的乡村食堂火了 泥砖、灰瓦、花红、竹绿 还有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 让人们感受了“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食堂成为新网红食堂。 烟火气唤醒的乡村活力
这个食堂位于北流市西埌镇木棉村,原本是村里荒废了的老泥房,食堂负责人李言欢说:“这几间老泥房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还有一栋年久失修的两层红砖楼,这些房子属于8户人家,大部分人都搬出去,荒废了的房子长满了野草、青苔。”
又见炊烟大食堂所在地改造前后对比图。
留守此地的村民巫家远是一个残疾人,听李言欢说要把这里全部租下来,房子租金每月2000多元,一直都不敢相信,反复问“你们真的要租吗?”
广西美丽乡村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对这些房子进行重新设计改造,看似平常的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李言欢带领记者参观食堂各个包房,房间每个窗子就像镶嵌在墙壁上风景画,推窗均能见景,既有“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也有“菜茹有畦,瓜瓠果蓏”。“在此把酒言欢,岂不乐哉!”李言欢说。
又见炊烟食堂建筑设计别具特色,开窗见景,仿佛篏在墙上的风景画。
食堂7月27日开始试业,两个多月时间,到此饮食的客人达到五千人。十一假期,总营业额近10万元。李言欢说,现在食堂的经营规模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邻近的数家农房被租赁下来,正在装修改造,准备扩大经营面积。
而食堂的经营团队也如这个食堂一样“土里土气”,在广东做厨师15年的木棉村人邱伟军应聘到此做了大厨,曾在一家鞋厂做拉长的巫英辞职成为这里服务员,屋主之一巫家远利用自己的算数特长,成为这个食堂后勤负责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真的像做梦一样!”他笑着说。李言欢说,这里成为木棉村吸聚本地人才的小高地,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内在动力孕育土地黄金
而全村人也聚一村之力支持这个食堂。负责采购食材的巫光成立了一个食堂米菜供应群,群员全部是当地农民。每天他在群中公布食堂需要采购的食材,然后由村民报名认售。“这些肉菜、青菜、米全部来自农民自家零星养殖的土鸡、土鸭,种植的青菜,品质好。”
这里的菜谱也集合了全村人智慧。木棉村的竹林中遍布一种叫假蒌的植物,有食用保健价值。村民们建议食堂利用这种植物开发出乡土特色食品。为了开发好这个叶子,食堂的大厨反复尝试,用这个假蒌叶做出了命名为“黄金假蒌派”的一个美食。客人来这里吃了后,还不断地打包回去。国庆期间,食堂还推出了假蒌叶包猪肉粽子,也非常受欢迎。
假蒌叶
以假蒌叶为食材制作的特色食品深受游客欢迎。
秀丽休闲的茂密翠竹广场,火焰正旺的柴窑炉,书馆里亮起璀璨的灯在……让这个小乡村变身为文艺小清新的村庄,吸引了如云游客。而这也催生饮食服务业的商机。
又见炊烟大食堂成为“企业主导+群众参与”首个试验品。村民们看到村中旅游产业,在陶社入主经营后一路向好,在陶社发出大食堂入股经营倡议后,参股经营的信心大增。今年7月,30多位村民与圭江陶社一起参股,开办了名为“又见炊烟”的农家食堂。如此一来,一些村民不但在村里找到了工作,还参股农家食堂做起了股东。“刚开始时,股权设计是陶社占60%,村民40%,然而由于大家积极性高涨,我们主动让利给村民,现在陶社只占股52%,村民占到48%!”李言欢说。
村民是服务员,也是股东。
在美丽乡村中,游客饮茶聊天,非常尽兴。
乡村饮食服务业催生了乡村生态蔬菜种植业。
李言欢算了一笔账,大食堂开业以来,仅仅是用当地土生土长的假蒌加工的农家菜,每个月就能为食堂创收近万元,这真是土地里长出了“黄金”。受此启发,村里又陆续把竹林里的其他土地种上了特色农作物,还开发了一部分田地做农耕体验区,给城里的孩子来感受农耕文化,让30多亩竹林荒地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