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胡女士反映,自己的丈夫李飞去年8月23日为了减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了胃减容手术,5天后李飞失去了生命,当时年仅48岁,体重为200斤。
医院出具的诊疗记录显示,李飞死于急性呼吸衰竭、肺栓塞、肺部感染等,但是胡女士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手术前李飞做了相关检查,表明他的肺部健康状况良好。为了弄清楚事实真相,李飞的家人们做了尸检。
法医鉴定中心给出的结论显示,李飞在接受了胃切除手术后,继发胃漏、急性化脓腹膜炎、腹腔脓血性积液等,终致病毒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胡女士还表示,患者在出现胃漏后,还出现了发烧、呕吐、呼吸不畅等现象,在此期间医院并没有针对性地排查用药,只用了镇静剂。在法医给出的鉴定结果出来之前,院方一直坚称李飞死于肺栓塞,表示医院方面没有任何的错误和责任。不光如此,在手术前,他们还更换了手术主刀医生和手术方案,并且把手术的过程做了全国直播,这些全部没有征得家属的同意,患者已经去世了,院方还对外发文表示手术很成功。
现在事件已经过去1年多,院方仍旧没有对此进行正式的处理回应,胡女士表示,自己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人死不能复生,她希望院方可以有一个书面的、正式的道歉,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追责。
在新冠疫情暴发以后,无数的医疗工作者们勇敢逆行,为大家筑起了生命的防线,这些医务工作者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在阴霾中看见希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在发生医患纠纷的时候一味地指责患者、偏袒医生,这影响到的是那些兢兢业业的好医生和普通的患者们。
有的人可能以为,医患纠纷都是患者无理取闹,其实不是的。2019年,北京市共审理了医疗纠纷案件391起,其中认定医疗机构无责任的,只有85起,占比为21.7%,医疗机构责任占比50%以上的102起。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医疗纠纷并非全都患者家属无理取闹,有的案件中,患者的合法权益确实受到了侵害。
2019年,北京民航总医院的医生被扎伤致死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一度把医患问题推上了社会的风口浪尖。纵观现在的社会舆论,似乎会发现这样的一种观点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共识:医生都是很辛苦的,他们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治好疾病,若是患者家属维权,那基本上都是为了讹钱。
医生确实不能百分之百地治好疾病,哪怕是小小的感冒,也有可能要人命,但是患者家属维权真的是为了讹钱么?上述案例中的胡女士只是为了给自己丈夫的死讨一个说法,一竿子打死维权的家属,对她来说公平又何在呢?
"患者以性命之托,医者以父母之心相待",方可真正建立起信任,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但是在胡女士的案例中,医院方面显然是存在着责任的。患者信任他们,他们却没有好好地对待患者,更换主刀医生和治疗方案没有告知患者,直播手术未经患者同意,甚至在患者去世后还发文表示手术很成功,这样的做法把事实真相置于何地?
医患矛盾之所以频发,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信任的缺失。患者不相信医生的医术和医德,医生不相信患者和家属的人品,害怕他们闹事,也会有所保留。所以,一味地正面宣传医生多辛苦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患矛盾,反而会让部分医生获取舆论和道德优势,逃脱应有的惩罚,继而拉低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让信任更难以建立。
那该如何重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呢?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财政预算,让医院机构回归公益性。现在部分医院的预算不足,为了正常运营,不得已提高服务和药品的价格。从医院的方面来看,他们是迫不得已的,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却是花了大价钱也得不到满意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院方面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强调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鼓励医生多了解病人,多和病人沟通,同时还要在药品、收费等问题上严格把关,避免违规收费。
再则,社会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有的时候医生确实无力回天,他们也想拯救患者,但却无能为力。
大家认为,改善医患矛盾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