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246|回复: 1

[其他] 枪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5-11-15 1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枪手者,古之谓“捉刀”,今之称“代笔”,乃以他人身份代为行事之徒也。此等角色,自古及今,如影随形,既映照出制度之弊,亦折射出人心之贪,更折射出价值之乱。今试以史为镜,以今为鉴,剖此现象之本质,探其解决之道。

溯其源,枪手之始,可至汉末曹公。《世说新语·容止》载,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秽,令崔琰假扮魏王,己则持刀立于侧。使者归后,问“魏王何如”,曹操闻之色变,恐其识破真相。此“捉刀”之典,实为古代“替身文学”之先声。后至战国,赵武灵王更化装为使者,亲赴秦国考察,此等“间谍式”代行,可谓枪手之早形。降至宋代,广州民间武装“枪手”队,因贫而代富户顶差役,遂使“枪手”一词渐成“代劳”之代称。此等历史脉络,可见枪手之生,多因时势所迫,或权谋所需,或生计所迫,终成一种特殊之社会角色。

至唐,温庭筠以才高而屡试不第,遂替八生作赋,惊动考官,被贬方城。此等“代笔”之举,虽含才子失路之悲,却亦开代笔之风。清时,科举防弊之制愈严,而“枪架”穿针引线之巧愈甚。顺治设“五人连坐”之法,难禁代笔之风;乾隆间岑照贿官传卷,事败伏法,恰似以利为绳,串起供需,成科场之痈疽。此等历史案例,可见代笔之风,非独个人之失,亦制度之漏、人心之贪所致也。

及至今日,枪手之形更幻。代考、代写论文、代画作业、网络水军刷量控评,种种形式,不一而足。AI代写论文“黑工厂”,一日可产三十篇,学术圈为之乌烟瘴气;驾考教练勾结考场,以微型耳机指挥作弊,马路杀手由此而生;商业代写者,或标榜“宇宙第一”,或投“算命板块”于计书,滑稽中见荒诞。此等现代枪手,已非古代“救人”之虚名,而沦为“流量奴隶”与“资本棋子”。网络水军更以刷量为业,或编谣引流,或敲诈敛财,公安“净网”行动破案九百,抓五千余人,然“网络非法外”,枪手虽隐屏后,终难逃法网。

究其本质,枪手之存,皆因失“诚”字耳。古之枪手,尚存“救人”之虚名;今之枪手,多沦为名利之奴。制度之漏、人心之贪、价值之乱,三者交织,遂使枪手有以代、代作有以行。欲除此弊,非独严法可治,更需重拾“诚”字。使才学归位,使名实相符,使枪手无以为枪,代作无以为代,此治本之策也。

夫枪手之变,非独角色之迁,实乃时代之镜。昔人云“文字杀人更胜刀”,今人道“流量变现更胜金”。无论古今,枪手之存,皆映制度之漏、人心之贪、价值之乱。愿世人观此文,既知枪手之形,更悟枪手之魂,于代笔与自作之间,慎择其道;于名利与理想之隙,守住本心。如此,则枪手之弊可除,而文风、世风亦可清矣。

枪手之释,不在名词之辨,而在本质之思。愿此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终致天下清平,枪手无踪。
发表于 2025-11-1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美国
捉刀代笔,古已有之。曹公捉刀,赵王探秦,皆替身之妙用。今之枪手,折射制度之弊与人心之贪。愿以史为鉴,正本清源,重塑价值。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