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33|回复: 1

[思辩铜州] 老家乡村的小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6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江门
  老家乡村的小店,起初,是算不得“店”的。

   七十年代的乡间,日子是被泥土夯实了的,紧巴巴的。那条通往县城的砂石公路,像一根扑扑的带子,懒洋洋地躺在田野与山丘之间。每日里,只有一班老旧的班车,喘着粗重的气,摇摇晃晃地驶过,卷起一蓬黄尘。路边,有一棵苦楝树,树下不知谁人搬来了几块大青石,便是我们这群乡下人候车的所在了。开学时候的中学生,有到乡中学的、县城实校和防中的,大抵都在这里候过车。不知从哪一天起,苦楝树下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是村头的奶奶。她臂弯里总挽着一个竹篮,篮子里有时是几把水灵灵的青菜、刚熟的芭她并不吆喝,只是静静地站着,班车停靠时,车窗里便会探出手来,用几张毛票换走她的东西。那篮子,便是这乡间小店的雏形了,交易的与其说是货物,不如说是沉默的、相濡以沫的温情。

42975_9d68e643aed9fa0191e01f88f6d4984b.jpg

八十年代的风,到底是不一样了,吹在脸上,也仿佛带着一丝活泛的气儿班车的班次也密了。奶奶的竹篮,换成了一个旧木柜,上面盖着一方遮尘的玻璃。柜子里,除了针头线脑、火柴肥皂,竟有了用漂亮玻璃纸包着的水果硬糖。那糖,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是我们童年眼里最璀璨的星辰。后来,木柜又变成了一间真正的、用砖头垒起的小屋,歪歪斜斜地挂着块木板,用红漆写着“小店”二字。店里有了一个玻璃罐,里面装满了橘黄色的汽水,五分钱一瓶,喝完了,那厚墩墩的玻璃瓶子还得还回去。李奶奶的儿子——那时已是壮年的“店主”叔,用开瓶器“啵”地一声撬开瓶盖,那溢出的甜汽,便是我们对“富裕”最初的理解了。

42975_5f6c8e7d66f10477c6354dd7c7647138.jpg

九十年代的浪潮,是喧嚣着涌来的。小店的招牌换成了鲜亮的蓝色塑料板,店里的物事,也陡然丰富起来,琳琅满目得叫人眼花。先前是单调的硬糖,现在有了“大白兔”,有了“喔喔佳佳”;先前是稀罕的汽水,现在冰柜里躺着各式各样的雪糕,用花哨的包装纸诱惑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叔的头上添了白发,腰间别上了BB机,嘀嘀一响,他便要跑到村委会去回电话。那台小小的、蒙着灰尘的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被一台大彩电取代了。于是,傍晚的小店门口,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讨论着新闻里的“下海”与“特区”,女人们则对着连续剧里的悲欢离合唏嘘不已。世界的风,终于吹透了这偏远的乡野,在小店这方寸之地上,留下了它杂沓的脚印。

42975_4c165b0ff750a5e73aadb77ac610d181.jpg


  千禧年之后,一切的变化都快得让人来不及细想。那条黄土路被拓宽柏油路,车辆也多了,除了班车增加班次,私人也有小货车小面包加入了运营。小店为了生存,也挂起了移动、联通的标志,代缴话费,也让人代收快递。叔的背有些驼了,他常常坐在店门口的藤椅里,看着那些飞驰而去的汽车,眼神里有些许落寞。直到有一天,小店的外墙被粉刷一新,墙上绘上了田园风光的壁画。叔在儿子的帮助下,学着用起了智能手机,店里摆上了付款的二维码。更令我惊奇的是,那原本堆着杂物的角落,竟开辟出来,摆上了几张雅致的小桌椅,卖起了咖啡与花茶。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他们不再急着奔向远方,而是围坐在这里,用笔记本电脑忙碌着,谈论着“直播带货”和“乡村旅游”。那些飞驰而过的城里人,也会为这颇具风情的小店驻足,买一杯咖啡,在苦楝树下拍几张照片。 42975_69b17220835f3632413b72dbde5d6d82.jpg


  我忽然明白了,这小店从未死去,它只是又一次脱胎换骨。它不再仅仅是物质交换的驿站,更成了一种精神的坐标,一个联结着故土与远方、传统与现代的节点。那苦楝树还在,一年一年地开着淡紫色的花。树下的青石早已磨得光滑如镜,映照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从奶奶的竹篮,到叔的二维码,这乡间小店像一位沉默的史官,用最朴素的笔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细微的脉动。它的变迁,就是一部缩略的中国建设史,不曾停歇,永远向前。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5-11-2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北石家庄
青瓦檐下,货架寥寥。盐巴与糖果挤在玻璃罐里,却装下了整个童年的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