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见过广西北流勾漏洞周边石山上的小海螺、小贝壳化石吗?它们主要揭示了这个地区亿万年来从海洋到陆地的沧桑巨变。
这些石山在数亿年前曾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生物遗骸。后来经过地壳运动,海洋抬升成为陆地,当年的海底沉积物变成了石灰岩山体。其中的海螺和贝壳要么被石化成了化石,要么因为岩石被侵蚀而重新暴露出来。
下面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1. 岩石的成因:曾经是海洋
① 石灰岩的形成:勾漏洞所在的石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岩石主体是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₃)。
②海洋生物的贡献:数亿年前(主要是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三叠纪),广西北流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温暖浅海,类似于今天的热带珊瑚礁环境。这片海域中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如贝类、螺类、珊瑚、有孔虫等。
③ 沉积成岩:这些生物死亡后,它们的硬壳(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沉入海底,与其他海洋沉积物(如化学沉淀的碳酸钙)一起层层堆积。经过千百万年的压实、胶结等地质作用,这些厚厚的生物遗骸层最终固结成了坚硬的石灰岩。因此,石灰岩本身就是由无数古代海洋生物的“尸骸”构成的。
2. 为什么能看到化石和现代模样的贝壳?
现在看到的贝壳和螺类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成为化石(Fossils)
① 化石化过程: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当海洋生物死亡被沉积物迅速掩埋后,避免了被风化或啃食。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它们硬壳中的原始成分(文石)逐渐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通常是方解石或二氧化硅)置换和填充,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则被完美地保存下来,这就形成了化石。
②如何识别:化石通常与周围的岩石质地相同,颜色一体,非常坚硬,并且已经成为石头的一部分。
情况二:未被完全石化的贝壳(Subfossils 或 Weathering Relics)
①“年轻”的沉积:有些贝壳可能来自相对较近的地质年代(例如几十万年前或更晚),它们化石化程度不深,还保留部分原始成分。
② 风化暴露:更关键的是,当地的石灰岩山体长期受到风化侵蚀(雨水、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溶蚀岩石)和地壳抬升的作用,山体表面的岩石不断剥落。这个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将那些形成于不同年代、包裹在岩石内部的贝壳和螺壳暴露了出来。
③如何识别:这些贝壳可能看起来还比较“新”,颜色发白,质地不如化石坚硬,用手可能捏碎。但它们绝对不是现代海洋生物爬上山留下的,而是古代海洋的遗物被自然力量“解放”了出来。
3. 勾漏洞地区的特殊性地证
①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北流地处广西东南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勾漏洞本身就是由石灰岩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溶洞。
②地壳运动:广西地区在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原本的海洋盆地不断抬升,海水退去,曾经的海底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连绵起伏的石山峰林。
所以,在广西北流勾漏洞的石山上发现海螺和贝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逻辑链来解释:
1. 远古海洋:数亿年前,该地区是温暖的浅海,生物繁盛。
2. 生物沉积:大量贝类、螺类死亡后,其碳酸钙硬壳在海底堆积。
3. 成岩作用:这些生物碎屑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压实、胶结形成石灰岩。
4. 沧海桑田:强烈的地壳运动将海洋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层露出地表。
5. 风化暴露:雨水和地下水不断溶蚀、风化石灰岩,塑造出勾漏洞等喀斯特景观,同时将蕴含在岩石中的化石和未完全石化的贝壳暴露于山体表面。
因此,您看到的每一枚小海螺或贝壳,无论是已经变成坚硬的化石还是略显“新鲜”的残骸,都是地球历史这本“巨著”中的一页,无声地诉说着广西地区从一片汪洋演变为秀美山川的壮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