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6051|回复: 0

[爆光台] 曾经充满乡土气息的手艺逐渐在消失,北流侬有你知道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8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德州

曾经在那个年代辉煌一时

现在看起来又充满乡土气息的草根手艺

伴随我们的生活一路走来,

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修伞

  过去每年春天,城里各大街小巷会活跃着一批修理雨伞的手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伞……”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可是,现在修伞师傅早已难觅踪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修伞业已没有市场。
a368f9e3688241b29eccb60504ae61bd.jpeg
819a7fdf69cd4624914d104c0707750a.jpeg
  刻章

  刻章师傅需要认得很多的字,还要懂得书法,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自字体间的架构,现在已渐渐被电脑刻章所取代。
59ff5164bbc04de6852b42098488f391.jpeg
a0aea5847b0a43c3a27ad129cbe475ce.jpeg
  补碗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句话倒是有所耳闻,而这话最初就是从补碗行当 传出的。提起补碗匠,老一辈的玉林人应该还有一点印象。
3e527071ad43438da185070d3b347bf6.jpeg
68ac6becde8344e2a81d3a27ad2312ce.jpeg
  修手表

  拯救时光也是个技术活。小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去维修手表,钟表师傅拿着个小镊子将手表“分尸”,然后又神奇地装上。钟表里的螺丝都是超迷你的,要特别小心仔细,很考验钟表师傅的耐心。

   38533b78d50649e39b95ef5839fc745d.jpeg
8f7e611076c94c2b9214049bf6864a5f.jpeg
  现在的手表已沦为了一种“装饰品”。现在还会出现在一些小街小巷里,但是不知道未来会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

  修衣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和手表、自行车被人们称为 “三大件”,当时是相当珍贵的,手艺精湛的师傅那时也是非常吃香的,每天骑车走街串户生意不断。而今会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个行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71419e1e7d0b40a6b6b49de681ec0699.jpeg
f9e77f375be449b6b1ea51057acd5025.jpeg
  阉鸡

  “阉鸡啰……”“阉鸡啰……”在玉林各地的乡镇、圩的集市,或在农村,以前都会听到阉鸡佬走村串巷的叫喊。现在,可能只有在菜市场或墟镇才能见到他们,会这个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或许也不得传承了。
7fb31eb5df124a738d476c836f3109fe.png
0ac37768bc7b421c8335f760939c82a8.jpeg
  弹棉花

  声声弦响、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而那时候的弹棉 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如今棉被均为工厂机器生产,“弹棉花”却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很难再觅他们踪迹。
fe0270a3f0d3475a96b310afef9e6a99.jpeg
7c6140da07834167af42a87aa202b7b3.jpeg
  箍桶

  八九十年代,经常可以看到挑着一个担子的木匠走街串巷,然而,随着欧美生活方式的浸入,陶瓷卫生洁具 的出现,使得木质的马桶、脚桶、澡桶等用品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箍桶喽〜〜〜”,“箍桶 〜〜〜”的吆喝声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
3451f4e05c1b464fa9ff676b05c883f9.jpeg
fbb07ab7f4b549b4b52edd7b3927de0e.jpeg
  磨剪刀

  “磨较剪喽〜”、“磨菜刀〜”。这种故意将尾音拉得很长,还夹带一点韵味的吆喝 声,对于很多玉林人来说,仿佛依然在耳边,这一门古老的手艺已经快被城市的高速发展所淹没。
ad0bd04c92c2441d80bba68d8d53d3da.jpeg
4ae46df9c6ec424490b1724dcd7d27e2.jpeg
  制作杆秤

  过程虽然看似比较简单,但却是一件“斤斤计较”的事。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 杆原理发明,制作杆秤的工具——锯子、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钻子、墨斗,木匠所需的工具都不能少。
d2c5d8b645794d26b84927df3a8e6cdb.jpeg
c6a456fc8988432199560e2ce706b089.jpeg
  编竹篾

  竹篾匠用竹子的薄片编制日常用品和工艺品的手艺人,小时候睡的席子,菜蓝子,装猪的猪笼就是这样编出 来的,篾匠还会走街串巷来修补。
eac8a37220de41828b788e9cb847f4ad.jpeg
41ddc71b22b84e10aef38f3ae0f26cf8.jpeg
  补镬

  补镬佬走街串巷,听见“补镬头”嘹亮的声音,人们就忙着找来破锅,排着队伍 十分热闹,补完还装一盆水,看看漏不漏,现在已经是看不见了。
9abd7e815cf54777aa585016be55dbeb.jpeg
b8450123807d4ee9a3a1910d61063313.jpeg
  打银器

  以前,总会有些墟镇老师傅打银器, 选料、化料、捶打、雕刻、抛光……两个半小时, 一只精美的银手镯在师傅的手中被打造出来。
5b964aa8814d4e00afb62f85a5e52060.jpeg
cd08a4c5ff9e4b8b86b0568a9f26cdd1.jpeg
  织鱼网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许多传统技艺已经因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那些年代,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个人会织鱼网,小编在90年代上小学那会也会,可以如今全忘了。
e374ac71726741c7ba7d82d0e4928d78.jpeg
  正在逐步地淡出我们的视线,那些渐行渐远的往日岁月,只留下这一张张的照片,成为记忆当中最深处的怀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