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无论是企业管理、机构运行还是社会公共治理,一个显著的趋势正日益清晰: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标准,正普遍经历着从相对“宽松软”向更加“严紧硬”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趋严,而是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提升效能、防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宽松软”的管理模式,或许在一定时期或特定环境下具有灵活性高的特点,但其弊端日益显现。责任界限模糊、执行弹性过大、监督约束乏力,往往导致规矩形同虚设,不仅为不规范行为提供了空间,影响公平公正,更会侵蚀组织的健康肌体,积累系统性风险。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公信力,阻碍长远发展。
转向“严紧硬”,核心在于树立规则的权威性。“严”体现在标准制定要严密,不留模糊地带;执行要严格,不搞选择性落实;追究要严肃,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紧”意味着流程管控要紧绷,形成闭环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硬”则要求制度约束要有硬杠杠,问责追责要动真格,让规则成为真正带电的“高压线”,令人心生敬畏。
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系统性的努力。首先要完善制度设计,使其科学周密、切合实际;其次要强化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关键的是要培育敬畏规则、恪尽职守的文化氛围,使“严紧硬”的外在要求,最终内化为每个成员的行为自觉。
从“宽松软”到“严紧硬”,是治理方式走向成熟、精细的标志。这既是对当下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为了夯实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各项事业在规范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