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 于 2025-9-5 12:45 编辑
咱南方人过七月十四,那可是比过年还讲究的“鬼节”,老祖宗管这叫中元节,说白了就是一场跨越阴阳的“团圆饭”。您可别一听“鬼节”就发怵,这天地间全是衣袂飘飘尤其是那个粉红色的“女票”就特别迷人,比广告明星还上头。。。刚才还厌烦得嘿云的你,现在可活血满满了吧?好,来听听我聊聊七月十四鬼节的事儿吧。
先说说这节日的来历,得从两个“老祖宗”讲起。佛教那边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梦见他娘在阴间饿得直啃墙灰,急得他直跺脚。佛祖支招:七月十四众僧开戒日,备上百味斋饭供养十方大德,靠僧众的法力就能救他娘脱离苦海。于是就有了盂兰盆会,现在咱烧的佛包、念的佛愿,都是从这儿传下来的。道教那边更实在,七月十四(有的七月十五)地官大老爷开鬼门,让阴间的鬼们出来透透气,有主的回家吃顿好的,没主的就由活人施舍点纸钱衣食。您瞅这“中元”俩字,就是道教“三元”里的中元,地官赦罪的日子,多讲究!
咱老祖宗过中元节,那可是把“丰收”和“思念”都揉进了仪式里。七月小秋,新收的麦子、玉米刚打下来,咱就挑最好的供在祖先牌位前,烧佛包时还得念叨“保佑风调雨顺,全家平安”。您瞧那佛包,从前是手工糊的黄纸包,正面写上“先考/先妣”的称呼,背面画个草书“封”字,里头塞的纸钱要打眼——老人们说这样阴间才能当钱花。现在可不一样了,佛包成了印刷品,填个名字就成,里头不光有“亿元大钞”,还有金条、元宝、甚至仿制的手机、汽车,您说这是不是把现代的“票子”也带进了阴间?烧的时候还得画个圈,念叨着“心到神知”,这圈就是阴阳两界的“快递通道”。
可您别以为中元节就是烧纸钱这么简单,这里头的“人情味”比粽子还香!就说咱社区的张大爷,每年中元节都带着孙子在楼下画圈烧佛包,边烧边讲太爷爷当年打渔的故事,孙子听得眼睛都直了。这哪是烧纸?分明是给娃儿上了一堂“家族历史课”!还有那放河灯的习俗,一盏盏荷花灯顺水漂,照亮的不仅是河面,更是咱对先人的思念。您说这灯漂到哪儿?老人们说漂到奈何桥边,让没主的鬼也能沾沾光,这不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心?
现在咱过中元节,可不光是守着老规矩。您瞧那年轻人,有的在手机上建“云端纪念堂”,上传老照片、录段语音,让远在国外的亲人也能“云烧包”;有的在社区广场办“中元灯会”,舞龙舞狮、猜灯谜,热热闹闹地把“鬼节”过成了“人节”;还有的响应环保号召,去集中焚烧点烧纸,既安全又干净,连空气里都飘着“文明”的味道。这哪是“洋节”?分明是咱老传统在“数字时代”的新模样!
可话说回来,中元节最珍贵的,还是那股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劲儿。您瞅那武大郎,见了潘金莲连炊饼配方都交出去了,结果呢?头顶青青草原,命都搭进去。这哪是“美人计”?分明是“糊涂账”!咱过中元节,不是要学那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而是要记着:活着的时候多陪陪老人,哪怕只是端碗热汤、说句暖心话,比死后烧金山银山都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说啊,中元节不是“鬼求生”,是“人求新”——求的是对先人的感恩,求的是对生活的珍惜,求的是对传统的新解。您要是有马皇后的手艺,或是布丽吉特的脑子,别说是七十二岁,就是八十二岁,照样有排着队的小伙子给您暖被窝!这年头啊,“孝道”早就不是烧纸钱,是兜里的本事加脑子的智慧!
最后咱得说,中元节是面镜子,照见的是咱对先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您说这节日是不是比奶茶还甜?比短视频还上头?咱不妨在这一天,放下手机,陪老人吃顿饭、聊聊天,让那盏河灯不仅漂在河里,更漂在心里——毕竟,最珍贵的“佛包”,从来都不是纸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