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农村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黎平县各地在非遗于农村的活态传承方面亮点频现,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融入生产生活是基础
非遗源于生活,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保持生命力。农村可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生产相结合,如黎平县侗族服饰传承人陆永江采用“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让侗族刺绣成为当地农村妇女的增收途径,既传承了技艺又发展了经济。还可将民俗类非遗融入农村节庆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 创新传承形式是关键
农村要善于借助现代科技与新平台,拓展非遗传承边界。利用短视频、直播等,让农村非遗打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利用网络达人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视频平台,发布众多有关非遗技艺的视频,让无数观众了解并爱上了“非遗”。也可开发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项目,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为农村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非遗队伍“活起来”、活动“火起来”、场所“热起来”、传承“乐起来”。 培育传承人才是核心
一方面,鼓励农村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政府和相关组织可提供培训与支持,让他们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吸引外部人才投身农村非遗传承,如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文化创意人才等,为农村非遗带来新思维与创新活力。 打造特色品牌是重点
深入挖掘农村非遗的独特价值与文化内涵,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非遗品牌。如黎平县举办的“村歌”大赛,通过侗族大歌歌唱比赛、民族盛装巡游,体验侗迪和村锅美食等特色体验项目, 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和歌唱爱好者的关注,成为展示贵州及全国多元文化的窗口。同时,加强品牌宣传推广,讲好农村非遗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完善保护机制是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非遗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非遗传承提供资金与法律支持。建立非遗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对农村非遗进行全面普查与记录。还可成立非遗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形成全方位的保护格局。 非遗在农村的活态传承,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延续,更关系到农村的全面振兴。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在农村大地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撰稿人: 杨胜辉
图片:部分出自上城士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