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得自身硬!这句实在话,分量可不轻。如今乡村振兴搞得热火朝天,乡镇纪检干部就像一线的 “哨兵”,手里的监督执纪 “家伙事儿” 好不好使,直接关系到党的好政策能不能实实在在落到村里、给到群众。所以啊,一场让纪检干部 “强筋骨” 的学习热潮,正在基层热闹地开展起来。
为啥非要 “充电”?这既是肩上的担子要求的,也是眼下的形势逼出来的。
基层就像国家治理的 “毛细血管”,老百姓看党风政风怎么样,最先就是从基层感受的。乡镇纪检干部天天跟群众打交道,干的就是监督执纪的活儿,处在最关键的 “最后一公里”,这工作既重要又复杂。现在乡村振兴任务重,基层治理也在往现代化走,可有些干部在抓 “微腐败”、管村务监督、处理信访矛盾这些事儿上,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更让人担心的是,基层都是熟人社会,办事儿难免遇到 “人情关”,要是自己腰杆不硬,那监督的 “剑” 就刺不准,甚至自己还可能出问题。所以说,只有靠学习 “充电” 让自己变强,才能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老百姓。
那 “充” 些啥 “电” 呢?关键是要把政治立场站稳、把本事练精,还得心里装着群众。
政治上得过硬。要反复学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真正明白里头的意思,把 “两个维护” 实实在在做到日常监督执纪中,保证纪检工作不跑偏、不走样。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做事才不会出错。
专业本事得扎实。培训就盯着正经事儿来:党纪法规怎么用才对,信访举报怎么看才准;问题线索怎么查才细,审查调查怎么干才规范安全;村务监督有啥好法子,大数据怎么用来帮忙监督…… 这些都是能直接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本事。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模拟实际场景,把那些条条框框变成解决问题的 “真本事”。
对群众得有感情。多到田埂上、院子里走走,听听老百姓掏心窝子的话,在解决他们着急的事儿、难办的事儿中磨练作风,让监督工作真能帮到群众、暖到群众心里。这份对群众的感情,就是纪检干部用不完的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