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 发表于 2010-9-25 00:21

水上丝绸之路——南流江(上)

水上丝绸之路——南流江(上)



陈海春



小时候,曾在南流江的江岸洞穴里摸蟹,一边摸蟹,一边看江中之水滔滔南流,有时浑浊,有时清澈,江中木船上行下驶,上行的,岸边还有好几个人拉着纤,江中的船逆水而上,下驶的,顺水而下,如一叶轻舟。再后来,船变成了机帆船……

   

    而位于合浦县曲樟乡新渡村的新渡古圩,依南流江而建,在建国前,还是一个灯红酒绿、商贾云集的繁华商埠,而且留下了许多南流江水运的文物,她见证了南流江水上交通运输的发达兴旺。

实际上,南流江从秦朝开始,就已经被朝廷作为军事要道来使用。后来,她变成了中原通往合浦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的贸易通道,我在此称她为——水上丝绸之路!!

      
   一本英文启蒙读物《丝绸之路的故事》开头写道,一个孩子向作者维杰·辛哈发问:“什么是丝绸之路?难道真有一条用丝绸铺成的道路吗?”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这些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轻薄华美的中国丝绸制品很早就为域外所知,并被西方各国视为珍品而竞相追求。
    汉朝时期,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点,经河西走廊、新疆到达中亚以西直至欧洲的陆上东西方贸易商路便应运而生,因出口西去主要是丝绸,故称为“丝绸之路”——这就是连绵千年赫赫有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解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通经西域而出的陆上丝绸之路打通后,汉王朝还曾想打通一条经云南到印度的西南丝路,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蔚蓝大海,开辟了另一条以合浦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条由合浦向西,通往东南亚、南亚的航线,是最古老的南海航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上丝路”。
    最为常见的记载是:“《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廪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往还。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为什么西汉王朝能把目光投向合浦呢?

秦以前,合浦一带就已有航海活动。《越绝书》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行,去则难从。”而《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经略岭南,“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从这些记载来看,可见当时合浦周围的海上已有民间贸易了。

第二,合浦县地形平坦,临江濒海,南流江贯县境注入北部湾。自古以来,合浦港与内地(尤其中原地区)的联系主要靠水路,自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港溯南流江过北流江、浔江、漓江、湘江而达长江水系,再辗转到达中原地区。正是通过南海至中原的这条水道,中原、荆楚、湘桂的物资、人员大量进入合浦地区,同时合浦的农渔产品也循此水路直销中原。在中国古代,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以丝绸为象征的中外海上贸易重要通道之一。
南流江,古称合浦水,发源于广西北流市大容山最高峰莲花顶北面的草甸溪涧间,向南流经玉林、博白、浦北等县,最后到达合浦,注入北部湾。

      

       南流江源头大容山流水潺潺
      据容县旧县志记载:“(大容山)高五百余丈,周围千余里,其四周无所不容因名大容山”。又说,“盛夏有霜,分九十九涧”。它容纳了千峰万仞,千沟万壑,万顷森林,可谓“一峰相送一峰迎”、“峭壁泉声晴亦雨”(清文祚闲《登大容山》),大容山涧众沟多,水丰水溢,永不枯竭为我们汇成了一条通畅无阻,光照几千年的“水上丝绸之路”。

南流江离开大容山后,居高临下,不择曲折,斩关夺隘,峰回路转,一路携无数涧水,汇聚跌宕,奔湍汹涌,挥洒出山,穿越北流、玉林、博白、浦北、合浦的千里沃野,注入北部湾,与波涛万顷的南海融为一体。

      

         六百里南流江在合浦县党江镇注入大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上丝绸之路——南流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