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高 发表于 2024-4-25 12:33

伏羲和女娲真的是人首蛇身吗?中国龙的崇拜与龙的图腾是怎么来的?

本帖最后由 杨振高 于 2024-5-10 11:42 编辑


    远古时期中国南方生活着百越民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古越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南部等地。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植物茂盛,所以南方比较多蛇,百越历代有蛇的崇拜情结,不少部落或方国以蛇为图腾。春秋时,吴越之地的人们普遍“断发纹身”,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有《淮南子》记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蛇是龙的化身,这其实就是古越人对龙(蛇)图腾的崇拜。在古籍中,伏羲、女娲的形象也和蛇有关,《文选》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中国出土发现的历代伏羲女娲像,一般都为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古人之所以把伏羲和女娲的图像画成人首蛇身我想那是因为伏羲和女娲也“断发纹身”,伏羲和女娲像其他古越人一样把蛇纹在身上,所以后人才误解认为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证明伏羲和女娲确实是吴越一带古越人。史书记载:“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文身断发,成为春秋时期吴国的祖先。”史书也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的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吴越一带),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建城邑”。 史书《补史记·三皇本纪》也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也是“蛇身人首,有圣德”。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龙的形象是来自鳄鱼,龙有四个脚,鳄鱼也有四个脚,龙有龙鳞,鳄鱼也有鳞片,龙的嘴很大,鳄鱼的嘴也很大。其实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鳄鱼腹部与脚部的鳞片与龙鳞是相同的。中国**曾经分布在长江以及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书记载最多鳄鱼出现的地方主要是长江下游的**以及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如潮汕一带)的湾鳄。所以中国人的祖先燧人氏、华胥氏与其后代伏羲女娲出自长江中下游是确信无疑。**古代被文字称作“鼍”,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听说“鼍”字在商朝甲骨文中已明确出现。汉字中的古文字“龙”字是个象形字,既像鳄又像蛇。而“鼍”字上部是个“兽”字,下部是个“电”字。
    还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还是来自天空的闪电。”下雨打雷天的时候我们看天上的雷电确实很像一条龙一样闪动、飞舞,尤其是黑夜。所以古人把雷电也当成龙,或者说把雷电当成龙在天空飞舞、闪现。当然把雷电当成龙还有一个原因:伏羲的祖先燧人氏生活在雷沼一带,雷沼多雷电、河流、沼泽,所以传说燧人氏是雷神之子,也传说燧人氏属龙,中国古书《山海经》以及《淮南子》都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说的就是燧人氏。燧人氏之所以“龙身人头”我想也是因为燧人氏是古越族人,也是“断发纹身”,而且燧人氏身体肌肤纹的是鳄鱼或者大蛇的图腾,所以传说他是龙身人头。所以《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就将雷神描述为:“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生活在吴地的西边。”古书《帝王世纪》记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也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还是来自天上的彩虹。”古人称彩虹为“龙吸水”,雨后你看天空的彩虹确实很像一条五彩之龙在吸水一般。虹的甲骨文古字形像拱桥形的双头蛇(或双头龙),中国古人还称“虫”为“龙”,“虹”字由“虫”与“工”组成,彩虹的意思就是五彩的龙在吸水工作。所以“虹”也通“龙”。古书《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虫),欲大则藏于天下”。《竹书纪年前编》记载说:”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伏羲)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伏羲被称之为青帝、青龙,我想那是因为伏羲用丹青纹了全身,所以其身躯像一条青龙一样,后人称之为“青帝”。 《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伏羲),其神句芒,其虫鳞(龙),其音角。”所以“青帝”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的颜料,所以称之为“丹青”。 《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载: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涂洗)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太极八卦及其所衍生的历法、方位、节气等文化。端午节是农历推算出的传统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所以都把此历称为汉历。端午节的缘起与夏季的节令、气候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也称为夏节。夏历中的端午节,不仅产生于夏代历法中的夏天、夏季、夏阳、夏至时节,也与伏羲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日月运行、节气变化、地理方位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由人文始祖伏羲肇始的、古人传承的太极八卦文化可知,太极阳盛之位,四象朱雀、四色火赤、四季太阳、中夏之位,八卦离卦正南之位,地支午、节气夏至之位,也称正阳、端午、端五、端阳等。古人以这一方位、时间、节气,作为祭祀大自然和人文始祖恩赐的节庆,又称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浴兰节等。
    华夏民族是伏羲青龙氏的后裔子孙,即龙的传人。在太极八卦文化中,南方、太阳、端午为伏羲所在的天、乾、一之位。所以,伏羲又称作天皇、太一、龙图。因此,迁徙到四方的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有在夏至、端午时节以龙舟祭祀伏羲的民俗传承,又以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南方地区最为流行。上古时期,随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在东南部方位的淮河、汉水、长江以南地区的华夏先民逐渐向华夏的东南西北四方迁徙。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龙舟竞渡文化的本质,是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开始了肇始太极八卦,也就是华夏民族人文历史的创世历程。因此,周文王所著《易经·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至于端午节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而已。 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当时过端午节的主要目的是祛病防瘴。再往后,端午节才和爱国大诗人屈原联系在了一起,多了一层纪念屈原的意味。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人对龙的祖先的纪念节日(祭祀龙图腾的活动)。

    前两天看了一篇“从闻一多《伏羲考》到上世纪80年代的“龙崇拜起源”研究”的论文、才知道原来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大诗人闻一多也研究过伏羲与龙的文化。伏羲与女娲是中国的祖先,而闻一多通过实地大量考证也证实:“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苗族在中国远古时期称之为“三苗。”汉魏学者多认为三苗是以蚩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后裔。以前我说过:“蚩尤的形象和远古末代炎帝一样长了两个牛角,而且脾气和末代炎帝一样暴烈,所以蚩尤应该和炎帝一样是神农的后代。”史书《后汉书》记载:“西羌原先出自三苗,三苗的首领是蚩尤,西羌是姜姓的别种(姜姓的另外一支)。”而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史书记载:“黄帝出生在姬水河边,以姬为姓;炎帝出生在姜水河边,以姜为姓。”苗族古歌中人类的祖先名叫姜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三苗刚开始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后迁移生活在汉江地区,后不断南移到湖南、广西、贵州一带。史书也记载舜继位后将尧帝的长子丹朱下放为三苗首袖。

    中国的民族融合其实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祝融,号赤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南方神、南岳神、南海神、夏神、灶神,为五行神之一,位居南方。祝融是炎帝的后人,两人都是以火为帝,两人都是燧人氏的后代,燧人氏懂得用火教民众用火而成为部落的首领。古书《尸子》记载:“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燧人氏还教民“钻木取火”,《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史书记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黄帝的次子昌意娶古蜀地首领蜀山氏女为妻。高阳生称(伯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见重黎和祝融一样用火光融天下也给重黎任命为“祝融”官。重黎(祝融)的儿子应该就是大禹的父亲鲧。五帝时期的帝喾时,炎帝的后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就是楚国的祖先。史书记载尧舜时期流放大臣驩兜于崇山(广西、贵州、湖南一带崇山峻岭),以变南蛮。
    西戎,又称犬戎,是上古时期在西北地区的一个以犬为图腾的非华夏部落。西戎大致活动范围在中国西部,曾经进入陕西、甘肃一带,而在周幽王时期(春秋早期)甚至深入中原地区,最后融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中国远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帝喾时期有一个轶事典故叫“龙犬驸马”。 《后汉书》记载:“昔高辛氏帝喾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公主)。时帝喾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仔细看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公主)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南方的山中),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去世后,其子女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衣服皆有尾形。其母(公主)后归朝廷,把生活经过告诉了帝,帝喾于是使迎致公主诸子。无奈他们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史书认为汉朝长沙武陵蛮就是他们的后代。”侏离“还指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盘瓠在我国南方瑶、苗、黎族民族中称之为盘王,每到节日人民都非常虔诚地祭祠盘王。“龙犬驸马”这个典故说明在五帝时期有帝喾身边一个信奉犬为图腾的蛮夷将领或者称之为英雄,他的名字叫槃瓠,槃瓠帮助了帝喾打败犬戎番王的大军,斩杀其主将,所以帝喾把公主嫁给槃瓠,槃瓠娶妻后带着妻子回到其山中的部落之中,于是其后代成为了蛮夷的首领。而后,尧帝与舜帝时期,三苗战乱,舜帝于是打败迁三苗迁三苗于西部三危(四川与西藏交界以及青海、甘肃北部一带),以变西戎,于是他们与当地人融合逐渐形成氐羌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民族的前驱。
    北狄不仅有西戎(氐、羌)北迁与当地的民族融合形成的部落,也有中原人、中原贵族到北方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的部落。《史记》记载:“尧帝申命大臣和叔,居北方,曰幽都。《史记》还记载:“尧舜时期,舜帝流放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史记》也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朝夏后氏之苗裔,名淳维。
    周朝的祖先名弃(后稷)乃帝喾的后代,弃从小就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而且是农业种植的能手,民众都来向他学习种植农业。尧帝听说了这情况,就举任弃担任农师的官,教给民众种植庄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处,他做出了很大成绩。舜帝说:“弃,黎民百姓开始挨饿时,你担任了农师,播种了各种谷物。”于是把弃封在邰(陕西省武功县),以官为号,称后稷,以姬为姓。后稷去世后,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不修农业,不窋以失其官而带领家族流落到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却复修祖先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己建造漆器、建设水利,取材用,使得其族民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自保归顺公刘。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所以周朝的祖先公刘就是中原贵族融合戎、狄民族的最好实证。
东北地区在5000甚至6000年前的文明就和中华古代文明相同了,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墓葬还出土了C形碧玉龙有些比较像蛇(有冠的蛇),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还有些C形碧玉上面刻有猪的头、马的鬃和蛇的身,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这件文物以前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玉“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主体象征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精良,其出土的玉器有玉龙,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龙、龟、鸟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文化或者说图像、图腾。而红山文化出自仰韶文化周边分布区的文化之一的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分布于豫北、冀南及附近地区,也有观点认为其“后冈一期文化并非居停于豫北冀南的狭小地带,而是以河套及山东半岛为犄角,广布于整个黄河下游地区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以时间来推断,红山文化属于中国古代的炎帝与黄帝时期,而后冈一期文化不管是分布于豫北、冀南及附近地区,还是以河套及山东半岛为犄角,广布于整个黄河下游地区。都证明炎帝时期的中华古文明融合了黄河下游一带的东夷,于是中华文明从黄河中游的河南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不断北上,最后来到了河套地区以及红山文化遗址地区。从春秋末期的孔子《论语·子罕》记载“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后汉书·东夷传》也记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而黄帝就是封其长子少昊(玄嚣)为东方夷人的首领,所以中国古代的东夷与史书记载的东夷有很多的联系,孔子记载的一些东夷就是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玄嚣时代的东方夷人不断东迁、北迁与当地人融合形成的。
    图画中的龙长有两个角,龙角与鹿角类似,证明中国的祖先燧人氏以及伏羲戴过鹿角,所以后人才把龙象想成有两个角。也许还有人说:“长江下游远古时期有鹿吗?”我认为答案是必然的,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森林密布,有鹿是很正常的,远古的民众打鹿为食也是很正常的。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一首诗《小雅·鹿鸣》很著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
    也许还有人问:“图画中龙的形象有两条龙须是怎么来的。”我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龙的两条龙须很像鱼的两条鱼须,古人认为龙是生活在水中,是鳞虫(龙、蛇、鱼)之长,所以也应该有两条鱼须。而且中国的祖先燧人氏与伏羲也是捕鱼为生,所以龙的形象有龙须不足为奇。当然也有可能是燧人氏或者伏羲纹身的时候把打鱼的鱼须也纹到脸上去了,所以古人才以为龙有龙须。
    前两年媒体不断公布蜀地三星堆考古的大发现,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那里不仅有太阳图腾崇拜、龙的图腾图腾、还有渔和鸟的图腾崇拜,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既有龙的形象上面也有玄鸟(或者金乌)的形象。太阳指中国的祖先华胥,华有光华的意思,也指伏羲以及后来的帝王。《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向》:“华即日,太阳也”。夏朝的“夏”字也是“正阳”夏天的意思。当然“夏”字还指中国远古时期的有巢氏与黄帝,因为他们发明了原始的房子“巢”与正式的房子“夏”。而鸟的图腾崇拜既和远古的氏族首领有巢氏有关,也与风姓有关,中国的祖先就是风姓,传说燧人氏自立为“风”姓。“风”古通“凤”,古文这两个字是相同的。《说文.鸟部》:“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当然鸟的图腾崇拜更与少昊时期统治的东夷20多个以鸟为名的部落有关,以及五帝时期帝喾有关。而捕鱼却是中国祖先伏羲维生的技能。

    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历史学家常璩撰写了一本记载西南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的书《华阳国志》,西南地区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中国的祖先华胥氏也是姓“华”。而“阳”更是伏羲八卦的太阳(伏羲)以及夏朝的简称。《华阳国志》记载:“五帝时期的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壮族远古时期也属于百越之一。《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九嶷山)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去年在中国的一个主流电视台看了一个纪录片《奇物迷象--壮乡铜鼓》拍的是广西东兰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东兰是广西的铜鼓之乡,那里的铜鼓不仅有龙的图案还有鸟的图案以及鱼的图案,最为惊讶的是那里的神庙祭供的神的铜像既然和三星堆出土的铜像相同。后来在仔细研究发现东兰的神的铜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铜像确实有很多的相同性,他们不仅眼睛相同、嘴巴相同、而且耳朵也基本相同,而且两者铜像的耳朵都穿有耳洞,证明壮族与古蜀国有很大的联系,壮族也属于远古时期的百越之一。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所以古蜀国的王为什么叫“蚕丛”及“鱼凫”,“蚕”古代也是指龙,鱼与凫也和燧人氏有很大联系,燧人氏是以捕鱼为生,伏羲创立的八卦中间是两条阴阳鱼(月亮与太阳)。“风”通“凤”,凤是百鸟之王。所以现在已经很明确了,古蜀国不仅是与伏羲文化有诸多联系的一方诸侯王,而且是皇亲国戚(黄帝的次子昌意被封到西部的若水地区,娶古蜀地首领蜀山氏的女儿为妻,中国远古五帝之一颛顼就是昌意的儿子)。所以长江以及长江流域的民族成为了沟通长江上游、长江中游以及长江下游文明的纽带。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布依族也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有学者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布依族有一定渊源关系。其证据为:“夜郎”国辖地虽广,但其中心区当在布依族聚居的今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或黔南自治州一带;其次,“夜”与“越”、“郎”与“骆”音近,而“郎夜”(即“夜郎”)与“骆越”含义也是一样的,意为“以郎氏为首领的越人国”。“郎”、“骆”是古代越人对“郎”氏族王、官、领袖或头人首领的音译。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相传“夜郎”出自“竹子”(即竹笋),竹笋长大后有德于西南夷,是为夜郎王。其子孙相沿,以“郎”为首领或当官的。今布依、壮语仍称竹笋为“ranz”,译成汉字就是“郎”。明清称“土官”为“郎”,“汉官”称“汉郎”。
    所以中国的民族融合早在远古时期已经开始,不管是百越还是东夷,不管是三苗还是九黎,不管是西戎还是北狄,等等,其实都是组成古中国的主体民族之一。所以中国古人才会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是一家”,古代的贤人与近现代的有识之士也说:“各个民族是平定的”。

下面是纪录片《奇物迷象--壮乡铜鼓》拍的广西铜鼓图纹照片

下面是纪录片《奇物迷象--壮乡铜鼓》拍的广西东兰当地供奉神的铜像


下面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铜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伏羲和女娲真的是人首蛇身吗?中国龙的崇拜与龙的图腾是怎么来的?